在你心里,有没有哪一本书,无论何时读起、读了几次,依旧有不同的发现与收获?有限的生命里、茫茫的书海中,拥有经典好书的陪伴,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作家陈栢青说,《红楼梦》对他而言,是一本像ETF一样的好书。集结丰富的主题内容,想看什麽,就能得到什麽。从美食文化、职场心法、BL情节到偶像追星,所有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几乎都能从这本书里获得共鸣。从小学三年级初次阅读至今,每一次翻开《红楼梦》,他依然有不同的观察与体悟。
谈及书中最有感的角色,陈栢青直言:「我最讨厌林黛玉。」然而,随着年岁增长,他才明白原来自己最像林黛玉,对角色的好恶,往往映照了某一部分的自己。本集献给那些一直没有动力翻开红楼梦的读者,我们可以透过收听迷诚品Podcast或是阅读此篇文章,了解节目中陈栢青分享如何接触古典文学的入门方法、观看故事的多元角度,创造阅读的乐趣,现在就一起走进经典文学的「太虚幻境」吧!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内容皆为撰文者观点,非代表诚品立场}
小学生第一次读《红楼梦》就入坑的原因

图片来源:Canva
《红楼梦》为中国古典小说经典之作,没有阅读过通篇小说的读者也曾听过「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风月宝监」或是「金陵十二钗」这些事件及名词,便可知这部文学着作在众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过,很多人难以「入坑」《红楼梦》有几大主因,过往求学时期曾收入於课本中的其中一个篇章——「刘姥姥进大观园」让人一看到《红楼梦》就会联想到考试,而久而久之也丧失阅读的动力,另外则是,相较文言文,古典白话文相对亲近许多,但不同於平时阅读习惯的文体还是让人望之却步。
但这其实取决从哪个面向「看」,又想从中获得些什麽,陈栢青提到:「我觉得什麽人都可以在里面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你可以用方方面面观看它各式各样的道路,百读不厌。」因此,不光是阅读故事情节,也可能从中看见饮食、游戏、情感、衣装、人际关系,每个人观看的角度皆不同,陈栢青戏称:「《红楼梦》真的是你很值得投资时间去读的一本书,别的书都是一档台积电,但《红楼梦》是一档ETF。」
「我第一次读大概是国小三、四年级。」陈栢青分享首次接触《红楼梦》的年纪,正好应证「抓住你想看的事情,你就会看到想看的东西」这个观点,当时抱持腐女之心阅读的陈栢青,被书中隐晦的情感悄悄勾动,他尤其喜爱「茗烟闹学」这一段落,几个美少年的之间的暧昧气息、眼神相互交错,让人悸动不已的青春物语:「这种东西就是青春,你才会懂,没有为任何的原因存在,我真的好喜欢这段。」
虽然贾宝玉在故事中与同性的情谊只占据一小部分,但也成功引起陈栢青的阅读的兴致:「整本书都看完贾宝玉跟女生发生关系的时间比男生多,可是没关系,这已经骗了我看完这整本书了。」
打造与《红楼梦》对话的乐趣

图片来源:Canva
「其实你不用全部看完,只要看你想看的段落这样也可以。」陈栢青分享他过去阅读《红楼梦》小撇步,他将线装的书籍拆分成不同段落,并依据不同的功能与情节分别装在盒子中,每次选择不同盒子,便展开一场探询大观园的全新旅途。
若看不太懂白话文,但又想尝试看看的读者,陈栢青推荐可以从不同形式入手阅读:「可以先看现代人写的白话《红楼梦》。我很推荐一个叫康来新的作家,他写过一本白话《红楼梦》,写得非常美,把古典诗词全部用现代白话文重写,如果你真的对白话文过敏,或是看不久,我觉得也没关系。」
《红楼梦》现存版本众多,而其中抄本,也就是读书人手抄的版本也成为阅读的乐趣之一,其中脂砚斋的「脂本」最广为人知:「这个人真的是我们的嘴巴,会在每一句话後帮你补上一些常识。他提示你後面可能会有什麽情节,所以他等於就是书中的AI,是一种AI伴读版。」陈栢青笑说:「甚至有时候脂砚斋才是你的知己,你会觉得这个人嘴巴太利,也太会吐槽。」
无论是从白话文版本的《红楼梦》开始阅读,或是从夹注中寻找与自己对谈的好友,阅读就是从看似无声沉默的文本中寻找乐趣,当开启那道严密的大门时,书中的文字也跃然纸上,渐渐向自己展开充满未知、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
如同通往曲径通幽的大观园,必经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所有美好的事物,时常需要花费一番苦心:「好的东西时常都藏在崎岖的景後面,所以你要先通过一段弯路,怎麽走进大观园,其实就跟怎麽读红楼梦一样。」陈栢青说道。
▌更多红楼梦细节解析
《红楼梦》对文学创作的思想与启发

图片来源:Canva
「写作其实很讲求技术,」身为现代文字创作者的陈栢青,提到《红楼梦》为写作带来什麽灵感或是启发时,他认为或许小时候还没有这麽深刻的体会,但长大後才惊觉还来自己很多创作技术都是从中习得:「只要你愿意去读的话,就可以学到非常多写作技术。」
在书中,让众多人感兴趣、甚至引起学者深入研究的,不外乎就是当中丰富细腻的写作手法,除了在文本中穿插诗词能够精确传达角色当下的真实情感,优美的象徵、譬喻手法信手拈来、活用自如,可以感受到作者曹雪芹本身学术涵养精深程度。
陈栢青也提到,曹雪芹在写作技术上的高明还有写作视角的切换,在既定印象中,中国古典文言文中几乎主要以上帝视角为主,而转换视角的叙述手法则是偏向西方的技法:「我不会说这是东方还是西方先发明,可是我会说小说这种东西,你看到这麽多技术存在,技术最後说到一句话,就是代表着自由。」
小说是一种文字的载体,同时也可以乘载各式各样自由的想法,在无法展现自由的时代,曹雪芹能够透过自由的技巧来展现心中的所思所想,对陈栢青来说这个「自由」正是《红楼梦》中带给他极具有开创性的想法:「在这样一个小说泛滥的年代,你觉得几乎所有故事都被用完的年代,真正稀缺的是什麽呢?就是自由,怎样去找出自由的手法、让别人感受你的想像力可以跳到多远的地方,自由的技术带来自由的思想。」
每个人都是一座大观园,从《红楼梦》角色看见自己

图片来源:Canva
众多对《红楼梦》的讨论中,让人争论不下的不外乎就「拥黛派」与「拥钗派」,两者都有各自的拥护者,除此之外,书中上百人的角色都具有丰富的设定、有血肉有肉的人物也是必看的要素:「《红楼梦》把所有人的缺陷、苦难全部集结,可是他们之前有极好,也有极坏的部份,你会开始宽容、怜悯。」陈栢青接着提到,每个人的身体中都是一座大观园,只要懂越多的人,就可以了解许多人性。
不光是从别人身上看见大观园中的角色,或许也能看见自己没有发现的另一面向:「林黛玉的心思比别人尖,嘴巴比别人还要利,所以我非常讨厌林黛玉。」陈栢青透露自己实际上非常讨厌女主角之一的林黛玉,黛玉虽然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却与之相反,有些倔强,总是口是心非。这也使她登场的几个场面时常弥漫有些紧张的气息,虽然什麽话都没有说出口,但藉由一些拐着弯的话语、行为让读者可以悄悄窥探黛玉内心的真实想法。
「人就是会讨厌自己。」然而小时候讨厌黛玉的陈栢青,直到长大後才惊觉,原来自己与黛玉如此相似:「我就是不想自己喜欢的人跟别人好,然後我看到朋友得意,我希望他失败,因为他失败,我才能去安慰他;可是他真的失败,我又会不忍心,想说你这样好的一个人,不应该走到如此失败。」
这也是《红楼梦》有趣的地方,大观园其实就像是一个现代的社会架构,从中你可以看见人性的多面向,同时也会从中看见你自己。这或许也是为何这本经典着作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
从《红楼梦》中获得震撼与感动

图片来源:Canva
「其实我很推荐大家去读『香菱学诗』这个回目。」陈栢青提到书中他感到印象深刻、震撼就是源自於这一回目。香菱在《红楼梦》中可说是命运多舛的角色,她小时候被拐卖,後续转卖给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作为妾。她在书中最着名的篇章之一便是和黛玉学诗,文本之中香菱也随之创作几首〈咏月诗〉,从中可以窥探香菱作诗的进步历程。
黛玉除了教导香菱作诗格律的简易技巧外,还跟她说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香菱阅读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便为其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身受感动,却不知道为何古人总是能够将心中无法言语、所思所想以文字表达出来。
「香菱的这个感受不就是我们的感受吗?我们要描述一个东西,可是却不知道为什麽抓不到那个意思,知道意思後,我们又抓不到那个词汇把它讲出来。」陈栢青分享小时候很着迷的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所以曾查阅许多关於他的故事。当斯文赫定前往中国探险时,意外发现楼兰故城遗迹。当他们挖到形似船型的棺木,打开後有一具楼兰古屍,斯文赫定从华丽的衣冠判定这具屍体应该是楼兰女王。夜晚,他与打开的棺木一同坐在满天星空下,闪耀的星空与沧桑的沙漠形成无尽的感慨。
「一切都已经逝亡了,可是你眼前的那片天空、星星一定还跟一两千年是一样,这不就跟香菱学诗一样,看到大漠孤烟直,然後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故乡的烟,还是跟几千年的烟,应该跟现在我的烟一样吧。」陈栢青认为,这也是这些诗词、经典之美的原因,因为在某些时刻这些看似遥远的诗词与情感,却在某一时刻会相互共通:「在某一刻,你会找到你自己。」
「我觉得在我心中找到那个星空。某一刻,我们会在某一个地方,我们的心灵在某一刻是互通的,然後我觉得《红楼梦》给我的诗词体验,跟《红楼梦》给我的震撼,就是如此。」对陈栢青来说,从《红楼梦》体悟到的感动与经验,也是这份经典不可撼动的原因。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可以长久流传於世,一定是这些流传於纸张上的文字,能够穿越时空、跨越年代的限制,仍可在某一瞬间,带给读者无限感动。
▌阅读人生必看经典之作
《红楼梦》是广为人知的经典着作,故事讲述大观园中发生的爱恨情仇、人间百态,可以从形形色色的角色中体会人生真理。
此版本提供最完整且丰富的内容,包含人物表、四大家族关系表、曹雪芹家族关系表、大观园平面示意图,帮助读者深入大观园的世界中。
▌更多【时报文化】系列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