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烦意乱、心浮气躁的时候,你都会做些什麽?有没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放松身体、重整思绪,找回从容与自在?近年来,许多人开始练习瑜伽,从身体的伸展到呼吸的调节,这项运动看似简单,却是许多人恢复平静的好帮手。然而,你知道吗,对於印度思想家萨古鲁而言,瑜伽并不只是一项运动而已。
《瑜伽经》的开场是这麽写的:「......当下,瑜伽。」萨古鲁在自己的着作中,进一步阐释了他对这部经典的诠释,他认为所谓瑜伽,追求的是一个「合一」的状态。未必要多高难度的动作、花俏的技巧,重点是对自己的意识与理解。在生活中,应该时时提醒自己,「你的东西」不等於「你」,抛开外在世界的职称、成就、财物,唯有转心向内,才能找到所有问题的解答。
独立工作者李惠贞说,她的第二人生深受萨古鲁的影响。她认为,萨古鲁的许多论述都不是为了让读者「睡得好」,而是要帮大家「醒过来」。关於自由、关於生命、关於喜悦,她在《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这本书里,找到属於她的答案。如果你正面临生涯的迷惘,可以透过收听迷诚品Podcast或是阅读此篇文章,或许能带给你不同的启发。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内容皆为撰文者观点,非代表诚品立场}
瑜珈并非只是运动,而是合一的过程
图片来源:Canva
「瑜伽其实是一种生命跟我们身处於这个世界上的方式,对他来说,瑜伽的定义就是合一(union)。」大多人对於瑜伽的认知通常是用来放松、休闲的一种运动,但是在萨古鲁.贾吉.瓦殊戴夫(Sadhguru Jaggi Vasudev)的概念中,瑜伽不只局限於运动的框架中,独角兽计画的创办人——李惠贞身受其理念影响,多次在脸书上向粉丝分享相关书籍。
萨古鲁是来自於印度的上师,而上师又可称作「古鲁」(Guru),词汇的字义又称为「黑暗的驱逐者」,他致力於推广人类身、心、灵性的幸福,时常前往各地进行演讲,在《一个瑜伽士的内在喜悦工程》一书中述说瑜伽这门学问如何带给人们幸福。
「瑜伽其实是一种生命自处的方式,更探究我们生命的源头,所以我觉得以上古的定义来讲,瑜伽的这个运动是一种校准身体的方式。」李惠贞提到,瑜伽合一的概念消融许多事物的边界。
不过,如果瑜伽是与生命自处的方式,那麽「合一」的概念不禁让人联想到,若每个人在学校、社会、家庭会为了因应不同的社会角色戴上相异个性的面具来适应各种场合,这似乎使「我」的形象概念上是分散的,那萨古鲁所指的合一又是怎样的概念呢?
图片来源:Canva
李惠贞说明,在萨古鲁的想法中个性并非他最强调的要素:「他会觉得个性可能只是一个跟世界相处一个方便的方法,但是你不应该让这个东西黏在你脸上,变成忘记自己真正是谁。」我们或许会以不同角色来面对适应社会,但是这些多重身分并非成为混淆自我,遗忘自己原先的是谁的原因。
至於萨古鲁所说的「合一」,李惠贞表示,她目前也还在体会当中:「我想我的诠释可能也只是萨古鲁要讲的某一种自己的理解。」如同社会角色,人生中会拥有许多的身分认同,不光是头衔、意识形态上的,我们也时常从物质获得一种身分认同,有时也会陷入「必须要拥有某项东西才能证明自己是谁」的情况:「可是萨古鲁要提醒我们,这些东西可能是你的,但它不是你。就像我会说这是我的杯子,可是我不会说那杯子是我。不知不觉中,我们可能会有很多这样子的认同,这个认同当中,我们可以试想一种认同,其实就是跟另一种不是你的认同的切分。」
不过,若越多认同会使个人的世界切割越细,相对也会变狭窄:「我们的人生、生命应该要活得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多可能性的话,过多的认同其实是走一条相反的路。」李惠贞表示,这也是瑜伽存在的概念,帮助我们去消融被切分逐渐狭窄的区分,了解每个万事万物都源自於相同的根源。
瑜伽维持平静与喜悦的基础
图片来源:Canva
从古至今,很多人尝试许多方法,试图追求平静喜悦,而这个现象来到现代更为严重,每天浸染在社群媒体、团体生活、人际关系中不断磨损、内耗,就算想要追求内心短暂的平静,脑中浮出大量的念头却让人焦虑不已。
然而,在萨古鲁的说法中,我们不应该是「追求」平静喜悦,反之,其应该为我们的「基础」。因为唯有保持平静喜悦的稳定心性,才能够维持平常心,将原有的实力好好发挥,以最好的状态做出不会後悔的决定与选择,能够达成所谓的「绽放」。
「首先我们要改变的是观念,再来才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李惠贞分享,该如何让平静喜悦成为基础,首先需要注意的便是内心的想法:「因为喜悦是自己内心的状态,要自己决定内心的状态,所有的感受都是发生在内,而不是在外。」
内心是由自己掌控,而外在则是我们无法肆意掌握的要素,然而当我们日常生活因多重原因而让外在的环境、事件、人们影响内在看法,并产生情绪内耗,让内在逐渐脱离自我,受到外界摆布,那情绪也会理所当然地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波动,使情绪起伏不定。
所以,试着将脑海中被外界干涉、禁锢的念头放掉,试着去思考自己,也就是生命想要成为怎样的样貌,并由自己决定,藉由脱离外在掌控,让内心回归原先的平静喜悦,绽放属於自我的光彩。
▌更多绽放耀眼光彩方法
藉由瑜伽放松,维持开阔的心态
图片来源:Canva
李惠贞提到,她在萨古鲁提出「回应」与「行动」的概念受益良多,大多数对於很多议题、观点都会投注相当多的心力去关注,然而长时间下来却因此消耗许多心神,造成过大的心理负担,间接影响日常生活。
不过对於萨古鲁来说,回应与行动是不同的两件事:「我没有办法每件事都去回应、行动,有些事情你有能力回应,可是不一定要行动,因为行动我们还是要看场合,还有外在的环境条件,需要你去做什麽事情,且未必有个标准答案,可是要不要回应完全是你自主的。」李惠贞接续举了一个简易的例子,若马路上有人受伤了,虽然自己不具备救助的能力,但藉由打电话寻求外援协助,这也算是一种回应。
「回应的能力不代表就要为这件事的结果负责任,因为很多时候结果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李惠贞认为,就算是不行动也算是一种回应,然而与合一的概念相似,当我们将世界中的认同与不认同区分越来越碎裂,这也会力量的强度相对紧缩。但是在萨古鲁的概念来说,我们应要放松,保持开放的心态,认知到宇宙所有的事情都与自己相关,这样力量也会越发强大。
但李惠贞解释,这并非指我们需要为所有事情负责,而是拥有能力去回应每件来到生命中的事:「这样子的活法其实是强大的,不是被动的,像是我的命运被别人所影响。」
学习瑜伽,专注放下智力,用感知认识世界
图片来源:Canva
若对於瑜伽稍有研究的人,一定有所听闻「脉轮」,脉轮在瑜伽的概念中,是指分布在人类身体七个部位的能量中枢,那麽所谓的「能量」为何,萨古鲁又是如何看待能量?
「我认为能量很抽象。」李惠贞目前也还在领悟的过程,不过她分享在萨古鲁的众多影片中提到的概念:现在过於强调智力,而忽略了感知能力。自有印象以来,我们就会开始学习如何认字、算数,从小到大的教育结构中,我们都在不断地在知识上投注许多努力,提升知识智力。
「我们的感知,其实是可以超过智力的,对一个东西的感觉、感受跟直觉这些东西的感受其实是比逻辑的分析来得快,可是因为我们在学校受教育比较强调智力这块,较少去强调感知。」这也使很多人在思考时,会先以智力作为首要思考的方向,而感知的能力也会随之削弱。
图片来源:Canva
萨古鲁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由时间、能量组成,就算一个人没有病痛,但是气色和姿态看起来「能量」相对低迷,是无法以科学根据判断的一种感觉:「萨古鲁觉得一个人要活得好、要健康,应该是你的生命状态非常好的,而不是说只是没有病痛、没有生病,那只是基本。」李惠贞笑说,虽然有时萨古鲁对於现代医学的有些批判,然而他的理念也有让人认同的部分。
除了身体本身没有病痛,维持好的能量,可以让生命发挥到原先可以发挥的程度,萨古鲁将其称之为「生命的绽放」。这项观点也可以应用於日常的吃食上:「书中有解释,其实都是回到一个生命的健康状态,而不是这个食物有多好吃、多有品味、多精心烹调。」不必花费精力为了卡路里精打细算,而是身体会反馈给自己。
萨古鲁的瑜伽科学与慧光师父思想的汇流
图片来源:Canva
李惠贞长期以来与菩萨寺的慧光师父合作,将他於影片中谈《心经》编撰成一系列书籍,而同时接触慧光师父与萨古鲁的理念的她,也从中学习到佛陀的智慧还有心经的智慧:「慧光师父有提到,其实真理就是这些,只是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它,所以我在慧光师父还有萨古鲁的说法中,常常找到很多互通的部分。」
「业力」在慧光师父以及萨古鲁的言谈中皆出现相同的词汇,也就是「自作自受」。业是自作自受,不过在这层脉络下,自作自受并非一般认知下常见的意思。无论是慧光师父还是萨古鲁的看法中,业是个人的行为必然会发生某些结果与影响,那其实那些是不能改变的,若想要改变就需要回到那个根源:「也就是你创造了什麽,因才会有这个果,那就要去改变这个因。」
在萨古鲁的说法中,面对一件事情,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也有不同的回应方式,因为这是个人的选择,选择怎样的回应方式也会间接改变「因」,创造不同的果,业力也会因此产生变化。
虽然慧光师父与萨古鲁的认知体系和脉络不一样,然而两人看待真理的方式却有着一曲同工之妙,这也使长期吸收两人观点的李惠贞感叹:「我觉得是完全互通的,我常在他们的智慧当中,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从萨古鲁和瑜伽学到的事物
图片来源:Canva
近年来,社群声浪对於「心灵鸡汤」的书籍感到反感,甚至还因此诞生出「毒鸡汤」这个名词,也因为如此,一些心灵励志的书籍也可能会被冠上相关名号,然而李惠贞认为,萨古鲁的书籍带给她的影响很大:「萨古鲁给我很多启发,所以我从来不觉得他是市面上讲的那种心灵鸡汤。」萨古鲁的思想带给李惠贞很多观念上的挑战,有时稍显犀利的说法也使她不断反思、破除一直以来觉得理所当然的概念。
萨古鲁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我们的「观念」会影响「行动」,而行动则是会决定「人生」,透过观念上的转变,放宽眼界,让视野越来越开阔:「如果要做一个最简单的统整,我觉得就还是回到生命要怎麽绽放,关於这件事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李惠贞从萨古鲁身上学习生命的基础与根源,也受到他的智慧启发,在想法上获得成长。
如同萨古鲁所说,有时候身体没有病痛,并不代表「能量」是充实的,同样的,有时候我们虽然「活着」,但生活却麻木且无味,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重复相同的生活模式。
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驱赶被外在环境掌控的念头、试图找回消散的「意识」,就会发现生命的体验会截然不同:「当你稍微慢下来,其实你就会发现,很多东西都可以看得更清楚,然後你也可以感受更多,我认为那就是一种体验活着的过程。」就像是电影《灵魂急转弯》中所说,就算只喜欢看着天空、吃着披萨的人生也好,只要用心感受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那便是活着。
▌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我们每天重复同样的行为,感觉好似活着,但其实没有真正的「醒来」。
本书透过萨古鲁传授的智慧,让读者深入瑜伽学,达到生命本身合一的终极状态,创建全新的自己。
▌创造自我新选项
成为自由的人不代表可以想做什麽就做什麽,而是以开阔的心,不设限自己,能够拥有多种选择。
本书谈论关於工作、阅读、旅行、人生多元课题,从另一面向看待不同李惠贞的人生哲学,活出最自在、自信的自我。
▌更多学习瑜伽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