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伴侣,就该满足我的需求」、「我这麽不快乐,都是因为你」、「我为你牺牲这麽多,为何你都不懂」……如果你曾经和另一半说过类似的话,或者你们总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反覆争吵——或许是时候重新认识亲密关系了!
心理学家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里提到:长久以来,我们都误解了亲密关系。我们渴望向对方索求自尊、自我价值、归属感,但这些其实都只有自己能给自己。他认为,所有亲密关系的冲突,都是自我内心的冲突,你对待伴侣的方式,往往映照了你对待自己的方式。
伴侣是一面镜子,照出你的恐惧、脆弱、未解的伤口。厘清痛苦根源、活出情绪成年,才能在关系里获得真正的自由。「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现在可以透过收听迷诚品Podcast或是阅读此篇文章,开启你的改变之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内容皆为撰文者观点,非代表诚品立场}
《亲密关系》和一般心理书的差异
图片来源:Canva
「亲密关系始终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课题,尤其现在是数位时代,这个议题其实更加迫切。」宝瓶文化出版社的编辑,同时也是《亲密关系》一书编辑的李祉萱,认为早在1999年出版,由克里斯多福.孟所撰写的经典书籍——《亲密关系》直到现在依旧能受到注目,无非是因为亲密关系一直是难以处理的棘手议题。
尤其身处数位时代,每个人能够轻易穿梭在各个社群媒体中,这些软体让我们可以轻易进入,却也可以迅速抽离一段关系:「导致许多人没办法真正经历内省到审视的过程,我们会错失真正深入去理解关系跟成长的机会。」这也间接联系到《亲密关系》一书与其他谈论如何经营关系的心理类型书籍有所差异,最关键的原因是克里斯多福.孟并非在书中传授爱情、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而是提出「情绪成年」这个观念。
因为唯有达到内在的情绪成熟,看待关系的视角和态度才会随之转变,让接续的关系经营可以更加成熟且健康。
此次出版的《亲密关系》分为上下两册,第二册则是首度推出繁体翻译的版本:「我们知道第一本比较偏向理论,那第二本是实作篇,也就是透过案例分享主题分析跟45个实用的指南,一步步引导厘清问题,调整与伴侣相处的方式。」李祉萱说明此次推出套书增加实际操作的指南书,透过练习,除了能让亲密关系处理更加顺利,藉由实际操作练习的同时,更加了解自己,同样是达成情绪成熟的关键要素。
亲密关系四阶段,在爱与被爱之间了解自我
图片来源:Canva
克里斯多福.孟的核心观点认为人们所有的亲密关系中都必然经历幻灭的过程,因此他将亲密关系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为「月晕」、「幻灭」、「内省」、「启示」。
首先,「月晕」阶段,源自於月晕现象,指人们可能从单一面向去判断全盘的事物,造成误差或是谬误。这项概念应用於刚开始的亲密关系,也就是热恋期:「这个阶段的爱情,就像是月晕、耀眼的光,我们无法看尽对方的缺点,所以变成我们很容易理想化,把对方当成是灵魂伴侣、完美伴侣。」李祉萱提到,也因为这样,在这个阶段,我们反而容易忽略对方的缺点,只看见自己喜欢的面向。
不过也将会迎来第二阶段的「幻灭」。当一段关系相处久了,肯定会发现对方的缺点,打破完美伴侣的想像,也促使月晕阶段包裹的理想泡泡被搓破。彼时,通常关系会走向两条路。其一是逃避,也就是当发现对方不如内心所想,便结束这场关系,不过这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只会不断陷入热恋到幻灭的历程。
图片来源:Canva
因此,第二条路线便是第三阶段的「内省」。内省是一段关系的转折点,从该阶段会开始愿意重新审视自己与对方:「其实所有关系中的冲突,都是源自於我们内心的冲突。」李祉萱说,这也是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去学习的事情,内心的需求与冲突可能源自於儿时的创伤经历、所以导致自己容易将内在需求没有被满足归咎给对方,试图去处理内心的创伤便是这一些阶段需要学习的课题。
最後一阶段是「启示」,该阶段我们能够理解所谓的爱不是强求、束缚,而是学习如何以成熟的方式爱对方,就算双方无法满足彼此的内在需求,仍可以愿意爱对方,这便是成熟的爱。
从四个段落看来,其实就是一段亲密关系从激情到成熟的阶段,同时从爱与被爱的关系中更加了解自我的过程。
▌更多亲密关系的成长
亲密关系中,如何面对伴侣「蛙化」的瞬间
图片来源:Canva
前几年,日本开始流行「蛙化现象」,这个词汇源自於童话故事《青蛙王子》,是指对恋爱对象抱有过度的期待与想像,然而却因为日常生活枝微末节的小事而瞬间幻想破灭,进而产生心理与生理上的厌恶。
实际上,「蛙化现象」可以对应至克里斯多福.孟提出亲密关系四阶段中的「幻灭」,有时候突然跌落谷底的评价,皆是预先对於伴侣有着过高的期望和标准,以至於当对方没有符合内心所想时,会因此感到失落:「一旦我们的期望没有被满足时,其实失望就会出现。」李祉萱解释:「那我们的抱怨就会增加,这是因为渴望归属感、渴望觉得自己重要,也认为伴侣应该要能够提供我们这些需求。」
图片来源:Canva
不过这也并非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伴侣毫无期待,或是因为害怕受伤害而沉默不语。克里斯多福.孟於在书中说明,比起对伴侣过度期望而感到失望,或是不抱任何期待,他认为我们应该要试着学习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放手,第二个则是接受。」李祉萱提到,之所以会觉得伴侣不关心、忽视自己,将问题归咎於对方,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可能是源自於童年创伤、过往的关系经验,而导致认为伴侣应该无条件满足内心的需求。
但放手需要做到的,便是放下所谓的「应该」,以及将一切视作理所当然的行为:「不要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对方身上,当我们摆脱这个需求的束缚,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个纯粹的爱是什麽。」李祉萱解释,这也连接至後续的接受,便是伴侣之间并非试图去改变对方,而是去接纳对方的本质,才能建立相对健康的关系。
这也是实际伴侣和理想伴侣之间的落差。理想伴侣往往是我们内心设想最完美的状态,然而现实与想像中间不免存在差异。然而,试图将对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貌,并非爱他,只是试图使对方符合内心所想。无论是家人、伴侣之间的关系皆是如此,我们应该放下错误的期待和以内在理想伴侣的标准去审视对方,才能展开真正的「爱」。
《亲密关系》45个实战练习,放下「应该」、允许对方改变
图片来源:Canva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是很多人形容婚姻的说法,在《亲密关系》的实作练习中,其中一个主题便是「依附」,该篇章的副标题为「找回真正的自由」这也不禁让人好奇,所谓的「爱」与「依附」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哪?为何踏入婚姻,当爱转变为依附时,婚姻就成了牢笼?
「如果说依附视需求跟控制的话,那我觉得爱就是给予跟尊重。」李祉萱解释依附与爱最根本的差异。依附会成为牢笼的原因,不外乎是因为其舍弃了关系中的自由,而是以束缚与控制维持一段关系,以大量的需求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与不安,却为双方带来窒息的痛苦感受。
这也连结至《亲密关系》45个实作中的「牺牲」。当我们在某段关系中,很常因为自我主观的认为「对方会喜欢」进而行动,然而若事後对方毫不在意,或是反抗,我们就会产生「我这麽做都是为你好!」的想法,甚至开始埋怨对方。
图片来源:Canva
「如果我们可以在关系做自己,不为了迎合对方而压抑自己,如果我们能允许对方改变,而不是期待对方永远符合我们的需求。那我觉得这段关系就是完整且成熟的。」李祉萱认为,一段关系绝非是藉由牺牲成全的,这不光是应用於伴侣,更可以延伸至家人、朋友之间的情谊。
依据克里斯多福.孟提出的概念,任何行为只要是出於义务性的罪恶感,或并非心甘情愿,那就是一种牺牲:「当我们用牺牲操控别人的时候,就是试图去满足自己对重视和归属感的需求。」然而大多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份需求,反而不断陷入纠结的情绪中,李祉萱说明,这正是无法轻易放下一段关系,依旧感到痛苦的源头。
因此,在感情中并非屈就别人,也不是一昧的牺牲自我。
没有完美的亲密关系,共同成长爱才会完整
图片来源:Canva
克里斯多福.孟在书中写道,若走过亲密关系四阶段後,可以迈向灵魂关系,但并不代表进入该阶段所有能拥有完美的亲密关系。
这世上并没有「最完美」的亲密关系:「在关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困难,会经历一些愤怒、悲伤、无力的情绪。」李祉萱结合克里斯多福.孟的说法,说明任何的亲密关系中都可能遭遇挫折,但双方如何藉由这场关系看见自己的真实需求,并且共同成长,这才是一场完整且成熟的亲密关系。
克里斯多福.孟认为伴侣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我们对自己内在状态的一种投射,因此,当我们怨怼伴侣没有满足需求、时常忽略自己时,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否也对自己做过相同的事情呢?
透过健全的亲密关系,我们将会意识到,没有任何人可以真正满足个人的需求,也不应该要求对方为自己曾经受过的创伤负责。我们应该试图了解自己,藉由了解内在需求,让内心得以充实、平静。
「克里斯多福.孟说,真正的爱是勇於承认自己的脆弱,真正的幸福是来自於内心的平静,而真正的成长源於走向情绪成年。」李祉萱分享她在《亲密关系》中最喜欢的一段话,同时书中不断述说一个重要观念,便是所有的亲密关系之所以会产生冲突,很大是源於内心冲突。所以时时刻刻自我觉察、为自己的感觉负责,才能够在爱与被爱中获得成长,了解什麽是真正的爱。
▌修复亲密关系的创伤
在亲密关系中很常发生冲突,不小心落入受害者心理,但其实源自於过往的创伤经验。
本书透过理论与实务的经验,让读者从实际案例中自我觉察,活出更真正的自己。
▌亲密关系背後的原因
很多亲密关系中时常隐藏许多暴力,无论是言语、肢体或是心理上的暴力,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严重创伤。
那为何受害者不愿离开?施暴者又为何无法克制自己?本书深刻探究这些以爱为名的暴力的背後真相。
▌更多婚姻的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