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影業(Walt Disney Pictures,下稱迪士尼)真人改編電影《白雪公主》,從選角就備受爭議,2025年3月上映,截至4月17日為止,全球累積票房為1.8億美元(約59億新台幣),遠低於預期。
然而,這已不是迪士尼真人版電影第一次票房失利。2023年,《小美人魚》全球票房僅5.7億美元(約185億新台幣),未達回本門檻。根據《The Hollywood Reporter》推測,《白雪公主》若要回本,距票房安全值仍差5億美元(約162億新台幣)。
迪士尼經典動畫本身擁有龐大粉絲基礎,翻拍真人版理論上是穩賺不賠的生意,過去迪士尼也曾靠著經典IP翻拍創下票房佳績。2019年,迪士尼有7部電影進入全球票房前10,如《獅子王》、《阿拉丁》等,每部票房均破10億美元(約325億新台幣)。為何近年迪士尼翻拍的真人版電影連連失敗?
過度追求「政治正確」,落得兩頭空
圖片來源:經理人
首先,DEI(多元、平等、包容)爭議是迪士尼近年作品票房慘澹的一大原因。《The Hollywood Reporter》分析,迪士尼試圖同時討好舊粉與Z世代,導致電影「既不夠顛覆、又失去經典魅力」;《The Atlantic》也指出,迪士尼正在經歷身分危機,「它想成為進步價值領袖,卻又害怕失去保守家庭客群,最終兩頭落空」。
以《白雪公主》為例,導演馬克.韋布(Marc Webb)宣稱在真人版中要「打破公主等待王子拯救的刻板印象」,但刪除七矮人、加入女權覺醒台詞的改動,被《衛報》批評「僅是政治表態而非真誠敘事」,這種矛盾的市場定位使觀眾難以買單。
自家串流成為票房阻礙
圖片來源:Canva
另一個原因是,推出自家串流平台 Disney+,希望能開闢多元變現管道,卻沒想到「網內互打」,反成自家票房殺手。迪士尼CEO鮑伯.艾格(Bob Iger)在2024年於股東會上表示:「我們過度依賴既有IP,低估了觀眾對原創內容的渴望。」
《紐約客》指出,迪士尼在內容創新上仍陷於「安全牌迷思」。在迪士尼2025年片單中,僅1部為全新 IP,其餘皆屬漫威、星際大戰續集或動畫翻拍,未善用IP資料庫。
《Variety》的調查顯示,有63%受訪者認為,半年後就能在串流觀看,不必急著進電影院,這反映出,當有了串流平台後,一旦作品創新不足、吸引力不夠,觀眾是不會想花錢踏進電影院的。
▌重溫迪士尼經典好片
不願意開發新作,緊抓過往輝煌
圖片來源:Canva
影評和業界人士認為迪士尼作品票房低迷的外部影響因素眾多,據《BBC》報導,疫情改變觀影習慣、超級英雄疲勞等都是因素之一,但最核心的問題仍在於內容品質下滑,如:概念薄弱、劇本結構鬆散、劇情混亂、視覺效果粗糙,導致口碑不佳。
百年紀念動畫片《星願》更成為迪士尼自2005年以來,首部在影評網爛番茄獲「爛片」評價的動畫。《愛爾蘭時報》批評片中「角色動機模糊,反派設定像未完成草稿」,對比《魔法奇緣》細膩的角色成長曲線,敘事功力明顯退化。
在視覺方面,《小美人魚》的海底場景也被《衛報》譏為「塑膠感濃厚的電子水族箱」;最新的《白雪公主》當中的七矮人CGI特效則被評為「恐怖谷效應」、「所費不貲卻輸給1937年的動畫技術」、「剝奪侏儒症者演出機會,效果卻比真人更差」。
皮克斯元老約翰.拉薩特(John Lasseter)受訪時坦言:「當財務報表主宰劇本會議,魔法自然會消失。」他還曾向《The Verge》透露,迪士尼「寧可投資10部《玩具總動員》外傳,也不願賭一部未知作品」,顯示出迪士尼在內容製作上的風險規避已成常態。
重啟「迪士尼動畫實驗室」,盼原創動畫翻轉局勢
圖片來源:Canva
市調公司Statista顯示,觀眾對迪士尼真人翻拍電影的興趣度從2019年的78%暴跌至2025年的 41%。
面對種種爭議與風波,據《彭博社》透露,迪士尼已成立緊急小組調整策略,包括凍結10部真人翻拍計畫、重啟「迪士尼動畫實驗室」,每年至少推出2部原創動畫等措施。
外媒普遍認為,只要迪士尼提升內容品質與創新,觀眾自然會回流。除了開發更多元的新IP,迪士尼也必須重新尋找串流與院線間的平衡,避免自家平台稀釋票房。這次轉型能否奏效,將取決於迪士尼能否正視自身「懷舊紅利」的耗盡,並重拾身為內容產製者的創作勇氣。
▌回味每個迪士尼公主動人瞬間
當中以100張明信片收藏經典迪士尼公主的閃耀瞬間,以及在動畫中未公開的細緻手稿。
堅硬的外盒除了可以收納明信片,也可以作為裝飾擺設於家中,是公主粉絲不可錯過的典藏珍品。
✦
▌看更多經理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