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影业(Walt Disney Pictures,下称迪士尼)真人改编电影《白雪公主》,从选角就备受争议,2025年3月上映,截至4月17日为止,全球累积票房为1.8亿美元(约59亿新台币),远低於预期。
然而,这已不是迪士尼真人版电影第一次票房失利。2023年,《小美人鱼》全球票房仅5.7亿美元(约185亿新台币),未达回本门槛。根据《The Hollywood Reporter》推测,《白雪公主》若要回本,距票房安全值仍差5亿美元(约162亿新台币)。
迪士尼经典动画本身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翻拍真人版理论上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过去迪士尼也曾靠着经典IP翻拍创下票房佳绩。2019年,迪士尼有7部电影进入全球票房前10,如《狮子王》、《阿拉丁》等,每部票房均破10亿美元(约325亿新台币)。为何近年迪士尼翻拍的真人版电影连连失败?
过度追求「政治正确」,落得两头空
图片来源:经理人
首先,DEI(多元、平等、包容)争议是迪士尼近年作品票房惨澹的一大原因。《The Hollywood Reporter》分析,迪士尼试图同时讨好旧粉与Z世代,导致电影「既不够颠覆、又失去经典魅力」;《The Atlantic》也指出,迪士尼正在经历身分危机,「它想成为进步价值领袖,却又害怕失去保守家庭客群,最终两头落空」。
以《白雪公主》为例,导演马克.韦布(Marc Webb)宣称在真人版中要「打破公主等待王子拯救的刻板印象」,但删除七矮人、加入女权觉醒台词的改动,被《卫报》批评「仅是政治表态而非真诚叙事」,这种矛盾的市场定位使观众难以买单。
自家串流成为票房阻碍
图片来源:Canva
另一个原因是,推出自家串流平台 Disney+,希望能开辟多元变现管道,却没想到「网内互打」,反成自家票房杀手。迪士尼CEO鲍伯.艾格(Bob Iger)在2024年於股东会上表示:「我们过度依赖既有IP,低估了观众对原创内容的渴望。」
《纽约客》指出,迪士尼在内容创新上仍陷於「安全牌迷思」。在迪士尼2025年片单中,仅1部为全新 IP,其余皆属漫威、星际大战续集或动画翻拍,未善用IP资料库。
《Variety》的调查显示,有63%受访者认为,半年後就能在串流观看,不必急着进电影院,这反映出,当有了串流平台後,一旦作品创新不足、吸引力不够,观众是不会想花钱踏进电影院的。
▌重温迪士尼经典好片
不愿意开发新作,紧抓过往辉煌
图片来源:Canva
影评和业界人士认为迪士尼作品票房低迷的外部影响因素众多,据《BBC》报导,疫情改变观影习惯、超级英雄疲劳等都是因素之一,但最核心的问题仍在於内容品质下滑,如:概念薄弱、剧本结构松散、剧情混乱、视觉效果粗糙,导致口碑不佳。
百年纪念动画片《星愿》更成为迪士尼自2005年以来,首部在影评网烂番茄获「烂片」评价的动画。《爱尔兰时报》批评片中「角色动机模糊,反派设定像未完成草稿」,对比《魔法奇缘》细腻的角色成长曲线,叙事功力明显退化。
在视觉方面,《小美人鱼》的海底场景也被《卫报》讥为「塑胶感浓厚的电子水族箱」;最新的《白雪公主》当中的七矮人CGI特效则被评为「恐怖谷效应」、「所费不赀却输给1937年的动画技术」、「剥夺侏儒症者演出机会,效果却比真人更差」。
皮克斯元老约翰.拉萨特(John Lasseter)受访时坦言:「当财务报表主宰剧本会议,魔法自然会消失。」他还曾向《The Verge》透露,迪士尼「宁可投资10部《玩具总动员》外传,也不愿赌一部未知作品」,显示出迪士尼在内容制作上的风险规避已成常态。
重启「迪士尼动画实验室」,盼原创动画翻转局势
图片来源:Canva
市调公司Statista显示,观众对迪士尼真人翻拍电影的兴趣度从2019年的78%暴跌至2025年的 41%。
面对种种争议与风波,据《彭博社》透露,迪士尼已成立紧急小组调整策略,包括冻结10部真人翻拍计画、重启「迪士尼动画实验室」,每年至少推出2部原创动画等措施。
外媒普遍认为,只要迪士尼提升内容品质与创新,观众自然会回流。除了开发更多元的新IP,迪士尼也必须重新寻找串流与院线间的平衡,避免自家平台稀释票房。这次转型能否奏效,将取决於迪士尼能否正视自身「怀旧红利」的耗尽,并重拾身为内容产制者的创作勇气。
▌回味每个迪士尼公主动人瞬间
当中以100张明信片收藏经典迪士尼公主的闪耀瞬间,以及在动画中未公开的细致手稿。
坚硬的外盒除了可以收纳明信片,也可以作为装饰摆设於家中,是公主粉丝不可错过的典藏珍品。
▌看更多经理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