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露營嗎?近年來,許多人酷愛體驗戶外生活,並遠離都市塵囂,不但能夠好好放鬆,露營眾多體驗活動也成為露營愛好者想體驗與嘗試的必備行程。
在台灣,春夏兩季因為適逢梅雨及午後對流陣雨季節,出門前需要多關注預報。夏季也因蚊蟲多、氣溫酷熱,建議往海拔1000公尺以上、靠近溪流或森林的地方露營;秋天則須避開颱風,至於1~2月的冬季,因為濕氣低、比較沒有蚊蟲,只要做好保暖,通常被認為是台灣最適合露營的季節。
不過,因應不同季節,也有相異的露營準備方式,若不小心沒有備好保暖衣物或是防蚊用品,容易造成不愉快的露營體驗,那麼,冬季、夏季露營分別要穿什麼?戶外過夜首重保暖,到底要怎麼穿、準備什麼,才能好好睡覺呢?以下小編為你保暖又實穿的戶外穿搭指南,能夠安心出遊,平安返家。
戶外露營的穿搭秘訣:夏季防蚊、冬季保暖
圖片來源:經理人
不同季節因為氣候與溫度差異,必須注重不同細節。
夏季太陽大、蚊蟲多,建議在露營時帶上薄的長袖外套,除了布鞋外,也建議帶上拖鞋,方便在營地移動。因為酷熱,在夏季露營也可多準備一至兩件衣服,在汗流之後做更換。或是搭配涼感商品,像是吸汗、速乾的涼感衣,及使用涼感巾幫忙降溫。
冬季露營的穿著則建議「洋蔥式」穿法,多層穿法能幫助熱空氣滯留在衣服內,也能因應戶外氣候多變,隨時穿脫。洋蔥式穿法通常由裡到外分成3層:
內層負責排汗:汗水留在身上不僅不舒服,到了低溫地區,身上的水氣也會讓人感到寒冷。因此冬季露營必須注意最內層衣物的排汗性,保持身體乾燥。
此外,通風也很重要,才不會因為悶熱而流汗。最適合內層穿搭的材質為聚酯纖維、羊毛或是兩者混紡。
中間層首重保暖:最主要功能是聚集衣內空氣,阻隔外界冷空氣,以保持溫暖。中間層所聚集的空氣愈厚,就會愈溫暖,所以如果能用多件輕薄衣物取代一件厚衣,不但能讓保溫層較厚,後續也能隨時調整身上衣物。
▌新手露營教戰守則
材質部分,以抓絨材料為佳,抓絨是一種表面帶有絨毛的布料,除了具保暖性和排汗性,重量輕,也不易變形、好攜帶,不易吸水、易乾。
防風防雨的外層:穿在最外面的衣服主要是為了防水、防風,另外也要夠透氣,避免中間層因汗水潮濕而降低保溫功能。如果中間層足夠保暖,外層衣物以輕薄為佳。
假設不會在大雨中進行山區活動,會建議挑選「軟殼衣」。軟殼衣不是特定材質,而是泛指彈性材質製成的衣物,不但柔軟有彈性、方便活動,也相當透氣。
不同季節也能舒適露營的帳篷須知
圖片來源:Canva
在戶外過夜,從穿著上做好保暖準備是最基本的。一般來說,帳篷裡的溫度通常比外頭高上2~3度,但還是建議出發露營前先確認溫度,除了上網查資料,也可直接去電詢問。
最簡單的方法,是經由露營地區的高度去估算與平地的溫差,海拔每上升100公尺,氣溫就會下降0.6度。不過這僅供參考,畢竟影響氣溫的因素很多。
夏季露營時,若帳內過於悶熱,可以把外帳拿掉,讓帳棚通風。也可使用電風扇,或帶上冰枕、清涼墊等增加涼感。另外,在露營的最後一天,建議在清晨就開始整理行李、帳篷,免得中午時分,帳內宛如烤箱。
在冬天露營時,帳內可以鋪上錫箔墊、野餐墊等底布防潮防寒;在入口旁搭上客廳帳,也能防止冷空氣直接進入帳內。為了禦寒,也可多帶一些保暖器具,如不需插電的煤油暖爐、保暖水龜、暖暖包及電毯等等。
【2025 暑期閱讀特企 Summer Reading】帶你在炎炎夏日中追尋真相的各種可能
多位創作者巧妙將玄機藏匿於字裡行間,層層謎團中不僅藏有角色的祕密,也映照出創作者內心的真實低語。身為閱讀的偵探,讀者將隨著故事抽絲剝繭,逐步揭開那些潛藏其中的線索與情感。
今年的 Summer Reading 特別企劃,則進一步將「探險」延伸至生活之中,精選多款風格露營與戶外好物,邀你備妥裝備,不只在書頁間展開旅程,也能走入自然,展開屬於自己的夏日冒險。
▌隨心所欲探索大自然
本書結合單車與露營的組合,讓喜愛冒險的讀者能夠在露營的過程中,享受沿途的好風光。
書中除了簡介如何在有限的範圍內,準備好實用裝備、規劃路途,展開一段屬於自己的刺激旅途。
✦
▌看更多經理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