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秀珍:文学不应该很遥远,不应该被垄断
撰文 劉怡青林秀珍:文学不应该很遥远,不应该被垄断
撰文、摄影|刘怡青
他们是用文学在疗癒生命,然後不断在书写当中,让自己和整个城市集体复原。文学原来离生命这麽近。
延续诚品生活台南开幕展「写予时间的记持:台湾文学慢板 siá hōo s-kan ê kì-t」,我们邀请四位与这座城市有深刻缘分的台南人——谢铭佑、谢仕渊、林秀珍、台南妹仔ayo——说一段他们被台湾文学找到的故事。
文学,或许曾被掩盖、遗忘,却在某一刻悄悄地来到身边:是少年时读懂叶石涛笔下的压抑,是童年睡前爸爸读念的床边故事,又或是课间选读篇章里,看见社会边缘生命的真实处境。书页里的文字始终安静,却一直流动於人与城市之间,像一条水路,静静地,带来记忆与修复。
在这里,让我们与台南人一起,回到他们阅读台湾文学的源起之处。
在台南女中担任国文科老师多年,林秀珍从大学到博士班都是读中文系,硕班研究宋诗,博班则转向研究郑清时期的台湾汉诗。关注古典文学的她,在南女任教期间也和学生成立了「台湾文化队」,且社团一「玩」就是二十年。她不只带学生向部落学习,也和学生一起出版《丁窈窕树:树á跤ê自由梦》台文绘本,关注白色恐怖与人权议题。
阅读,是为了填补对土地无知的遗憾
从小就喜欢露营、爬山的林秀珍,坦言小时候其实仅一心想着攻顶,思考多局限於自己与山的关系。因着台湾文化队的缘分,林秀珍近年阅读大多关注原住民文化领域;下了山,摊开求知慾,阅读书单不断长出来,她笑着说:「就觉得不够啊,所以有机会就要赶快看个书多理解一些。」
这样的不够,也对比了林秀珍中文系的背景,对汉文化再熟悉不过的她,过去其实鲜少有机会以部落、海洋的角度思考世界,「因为我是国文老师,汉文化最主要像是陆地文学。但当我们用海洋来思考世界的时候,其实是很流动性的。我透过对原住民议题的学习,扩大成南岛族群,再扩大为用海洋来思考世界。」她再举例最近正在阅读孙大川《台湾原住民文学选集》及《原住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系列丛书》等作品,不断更新与扩充大众对台湾原住民视角的认识,比如太鲁阁事件、七脚川事件等,汉人仅以「事件」的角度提出叙事,「但是呢,如果你从部落为核心思考的话,他们会说这就是战争,他们在抵御外敌的战争。所以是拼了命去对抗的。」她接着解释道。
以部落文化为核心,林秀珍延伸阅读的触角,连结到的还有歌手阿洛统筹口述的《吹过岛屿的歌》与部落医师徐超斌的《守护4141个心跳》。《吹过岛屿的歌》以音乐召唤原民历史,从高一生和陆森宝谈到救国团与卡拉OK文化,作者之一也是过去南女台文队的学生,而《守护4141个心跳》作者徐超斌则是出生台东达仁乡的部落医生,是她近期在高中开设「穿越医疗史的人文之旅」选修课的选书议题之一。
因一本老师编选的「禁书」而启蒙
然而累积如此丰厚的原住民议题阅读,对成长於1980年代戒严後期的她而言,并不那麽理所当然。
回想起自己阅读的第一本书,是投稿到报社获赠的《小王子》。当时台湾的阅读风气多以世界文学名着为主,主流文学也多隐含着某种被期待的刻板形象或教育目的,除去这些,林秀珍真正的台湾文学启蒙来自1990年代。她带来一本外观如辞典的红皮精装书,封面斗大烫金标题写着「现代小说讲义」,没有出版社的注记,却收录着锺理和、赖和、杨逵、吕赫若等28位不同年代文学巨擘的经典作品。
那是一本吴达芸教授在成功大学中文系的小说课用书,林秀珍轻触着书道到:「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想,难道以前读的不对吗?可是好像又怪怪的,为什麽会这样?不断摸索,特别是在台湾文学还不能被说的那个年代。」除了吴达芸,林秀珍也忆起另一位後来至成大台湾文学系担任创系主任的吕兴昌,「那时候吕兴昌教授上中国文学史时,曾说宫殿精英文学的养分来自民间,吸收转化才淬炼成每一世代文学的亮光。」
由这本没有出版社、老师们自选自编的讲义开始,在「台湾文学」才正起步的年代,林秀珍没有迷过琼瑶,也不喜欢传统讲述女性时「苦命」又或「温柔敦厚」的标签,倒是非常喜欢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
以太宰治和卡夫卡为类比,她连结七等生的作品是存在主义式的书写,「那种存在的当下,好像就在想,我们生活本来就有很多的荒谬吗?就是先把当下处理完再说吧,或许我们现在也是得如此啊。」彼时文学也跨越了国界,成为整个时代思考「我」「身为人」的普世命题。
311後的仙台,有着从身体与土地出发的创作与疗癒
和一般中文系学生一样,林秀珍毕业後也前往长江、黄河、长安、边塞朝圣,藉由地景走读对照古典书籍的文化想像,但她反思:「书中的诠释、赏析与模仿创作,隔了很多层断裂与空白,那儿出现的地景、风貌,就是和岛屿文化不一样。我是谁?」
而与中国经验相对应的,则是博士班时期到仙台东北大学交换的一年。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发生,但彼时林秀珍已经通过交换申请,於是仍照原定计划在同年8月前往仙台。仙台带给她的震撼是,灾後才刚过一年,仙台多媒体中心和仙台文学馆即透过策展,展出至少一千本关於311震灾的书和五百片以上的纪录片。「他们用文学疗癒生命,不停止书写,让自己与整个城市集体复原。」甚至身为留学生的林秀珍,也被当地人纳入城市的一部分,受邀请一起分享感受、朗读文学。
林秀珍反诘地说道:「文学原来离生命这麽近。对,是要很接近的,文学不应该很遥远,或是被垄断被空白,让生命失语。」那年的感动,使她在教育场域能怎麽施展有了清楚的期盼,且就环绕着「想要成为什麽样的自己」这个问题展开。
这不光是小写的、此刻的「我」的思考,把时间轴拉长来看,林秀珍眼中的台湾人有个「技能点」:科举时代能写汉诗、日治时期把日文学好、国民政府时期又能掌握华语,「不管什麽时期大家都能够去吸收新的语言,所以应该回来想,那麽我自己是谁?一定会更厉害。这几年母语推广开始,我就哇!作品好多哦!好多厉害的都出来了。」
阅读台南的女性:幸佳慧、蔡瑞月与林奕含
身为自小在台南出生、成长的台南人,林秀珍有着长长一列与台南、台南人有关的阅读书单。其一是和林秀珍同为圣功女中、成大中文系毕业,後又前往英国进修儿童文学的已故作家幸佳慧。在林秀珍眼中,幸佳慧是台湾人权绘本的重要先驱,其2012年与绘者蔡达源合作的《希望小提琴》,即以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陈孟和的真实事件为主题创作,「所以我们才有後来的《丁窈窕树》或《来自清水的孩子》。」
在林秀珍的推荐书中,特别还有两本书与其任教的台南女中有特别渊源。一是人权绘本《海燕之舞》,以被誉为「台湾现代舞之母」的台南女中(日治时期之台南二高女)校友蔡瑞月为背景,讲述她受到高中体育老师鼓励,只身前往日本学舞,返台後却遭遇白色恐怖被捕的故事。
其二则亦是台南女中毕业的已故作家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秀珍看待这本书,是部「必需要」留传予下一代的作品,「特别是我们在女校,甚至不止女性啊,这个世界人类非常复杂,我们都期盼从众多拉扯中,爬梳出纯粹的状态出来。」回想起林奕含甫出版此书的那时,学校也邀约她回母校演讲,正当学生都拿到书准备阅读、迎接她到来,隔没几天却得知她过世的消息。
作为国文老师,林秀珍谈及这部小说,不光是故事里头挟带的权力与性暴力议题性令人震慑,她解析道:「其实里头她对於美学的纯粹,掌握的经验度相当高。这是立的部分,但她又能够破。我觉得她破解的是,她能够挖出文学里头温柔敦厚的美、文字纯粹的美,可是又从美当中,发觉有人是在挑衅、刻意把文学当成工具。我觉得很厉害。」
阅读是从书页走向土地、从课堂延伸进生命
一位在高中任教的国文老师,她的阅读书单该是什麽模样?
对林秀珍而言,阅读是从书页走向土地、从课堂延伸进学生的生命,也从个人的知识遗憾,开展为一整个世代的文化提问。无论是原住民族历史、母语绘本,或灾後的仙台与她成长的台南,她始终相信:文学不该属於少数人。唯有文学靠近人群,城市与人们,才得以一同前行。
只身前往孤岛过一年会带的那本书:
《有灵原民植物智慧》郑汉文,麦浩斯
一个人在孤岛一年,最重要的是求生啊!身为人类我想要活下去,所以我要与孤岛的万物生灵共存。这本书除了谈植物的特色之外,也把植物与人族的友情交会呼喊出来。我觉得孤岛的植物在、动物在、天空在,然後大海在,万物都在,应该还是一个很缤纷的世界。
林秀珍的台湾文学私书单:
1. 《希望小提琴》幸佳慧、蔡达源,小天下
2. 《假如我是一只海燕》林巧棠,卫城
3. 《吹过岛屿的歌》黄楷君、郑景懋,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
4. 《我爱黑眼珠》七等生,印刻
5.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游击文化
6. 《台湾汉诗三百首》余美玲、施懿琳等选编,国立台湾文学馆
About 林秀珍
台南女中国文科教师、台湾文化队指导老师,曾与王亮文、蔡喻安、谢沂珍、郑韶昀等学生共同创作出版《丁窈窕树:树á跤ê自由梦》白色恐怖人权议题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