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好奇,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與「歷史」,那會是什麼模樣?
每次提及大學就讀歷史系時,我總是能獲得意味深遠的目光,因為對大人而言,「世界」或許只是課本上複雜的地圖,「歷史」則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年代與事件。然而,我發現在孩子的眼中,世界從不侷限於地圖之上,歷史也並非一堆枯燥的文字。因為孩子懂得用細膩的感官與敏銳的好奇,透過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細節來認識和探索他們所處的世界與歷史。
因為,兒童不是被動的文化接受者,他們具備主動參與、思考與創造的能力,兒童是「能動體」(Agent),他們透過自身的行動、創意與詮釋,持續地參與文化的傳承,也不斷地推動文化的創新。
{本文經授權轉載時報文化出版,首圖由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了解世界各地孩子的生活型態
本書打破尋常認知世界的方式,以兼具趣味與美觀的插圖,展現不同孩子的生活樣貌。
從不同的視角,觀看各國不同的風土民情。
▊作者
妮可拉.愛德華(Nicola Edwards)
英國童書作家。愛德華熱愛創作、閱讀、舞蹈、押韻的詩文以及一切和綠松色相關的事物。
她於2019年入圍英國讀寫學會圖書獎,著有《森林裡的禮貌運動》(Mind Your Manners,小熊出版)、《Everyday Skills》、《What a Wonderful Phrase》、《Look to the Skies》等繪本。
《向全世界的小朋友說:嗨嗨!》以孩子視角串聯各地文化
圖片來源: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圖片來源: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向全世界的小朋友說:嗨嗨!》並非簡單地將世界各地的習俗與禮儀列成清單,而是以孩子們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作為切入點,描繪出每個生活小細節裡的文化性,例如:交通工具、家中的寵物、遊戲的方式、吃飯的禮儀……等。
作者運用巧思將不同語言的問候融入書中,讓讀者在翻閱時,彷彿聽見世界上另一個國家的孩子對自己說:「你好」、「晚安」、「再見」。不僅強調橫跨當代社會的文化多樣性,也讓讀者理解文化並非是單一的、固定的,在閱讀的同時,也接觸語言的多樣性,從語言這一個重要文化載體,體驗並理解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與趣味性。
▌更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歷史上的小朋友怎麼長大的?》突破歷史時間軸,穿梭不同時代
圖片來源: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歷史上的小朋友怎麼長大的?》與傳統歷史敘述不同的是,作者特意捨棄了以時間軸為中心的編年史方式,選擇以「主題」作為故事的核心結構。從上古時代到中世紀,再一路抵達現代,書中仔細地描繪出歷史上孩童生活的不同樣貌,透過「小朋友們的家」、「學校裡的小朋友」、「玩耍中的小朋友」、「工作中的小朋友」等幾個生動且貼近日常的主題,引領讀者穿梭於不同時代與地域的生活現場。
圖片來源: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閱讀這本書就好像是參觀一座精心策劃的「歷史兒童博物館」,每一個主題都像是一間趣味十足的展廳,讀者能自在地跨越時空的界線,隨心所欲地在展廳中漫遊觀看。讀者會驚喜地發現,原來歷史並非僅由大人們所主導,更是由許多孩子們所共同建構而成的。在「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主題中,作者描繪出許多在歷史中發揮創造力,並且影響世界的兒童,他們有些是小小發明家、小小冒險家、小小音樂家、小小運動家,抑或是勇敢發聲的小小改變者。這些孩子透過無畏的冒險與獨特的創造,推動世界的發展與變遷,也向讀者展現出兒童在歷史洪流中的能動性與重要性。
圖片來源: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探索未知世界,連結人與人的共同情感
圖片來源: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圖片來源:時報文化出版提供
作者在兩本繪本的最後一頁,都留下他創作的初衷。無論我們之間有多少不同,但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擁有著相同的好奇心、相同的夢想、相同的創造力。
那句「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小朋友,小朋友永遠都是這個世界的未來」,不僅是獻給孩子的,也是獻給每一位曾經是孩子的大人。
✦
▌更多【時報文化出版】系列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