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尖沙咀店職人自策展 │ 【廚神之路】
撰文 香港誠品書店到現在不再只局限在廚房裡。
由明星名廚的烹飪節目,到網路上素人的分享片段,
令大眾對烹飪起了躍躍欲試之心。
各人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學習,去烹調屬於自己的美食。
不論是熟手定新手,只要有一顆對烹飪的熱情,每個人都可成為自己的廚神。
通往廚神的歷練

📖《酪乳與塗鴉》
作者|愛德華.李
出版|三采文化
「每當我品嘗一道美食,總是忍不住好奇:是誰親手烹調這道菜?他有什麼故事?」
讀完這本書,我們會發現,與其說愛德華.李是白湯匙主廚,不如說,他在食物裡尋找「身而為人」的滋味。
▋塗鴉:走入廚房的起點
原本在紐約大學主修文學的愛德華,經歷了80年代街頭塗鴉盛行的歲月,崇拜桑恩.史密斯搭檔的他,甚至也想用噴漆罐證明自己的存在。然而迷惘的少年愛德華還來不及加入街頭行列,塗鴉便被嚴厲打壓,為世人所遺忘。而他則改拿起廚房刀具。
他說:「時髦餐廳中默默無名的二廚,尋思如何將醬料淋在精緻盤中,這與隱藏身分的街頭快閃塗鴉藝術,沒有什麼不同。」
踏進廚房那天,叛逆的他頭綁長馬尾,塗著睫毛膏,腳踏軍靴;走出廚房時,他已經是一頭短髮,驕傲地穿著廚師服。拋下了青少年時期對身分的模糊想像,從零開始。
▋酪乳:尋找靈魂料理的線索
酪乳是美國傳統食材,也是南方靈魂料理的重要基底。對愛德華來說,講究細火慢燉的靈魂料理,與愛用發酵食材的韓國料理,兩者最終喚起的情感是相同的。
「我對食物的所有認識,都來自女性;我對競爭的所有理解,則來自男性。這一切始於我祖母的雙手——那雙手觸碰了我童年時期吃過的每一道食物。」
他意識到進食不僅僅是為了入口溫飽,更是愛、連結與認同。為此他穿越了美國50州,走進觀光客不會去的異國美食小店,大啖陌生卻令他躍躍欲試的料理時,愛德華.李記錄下了與廚師的生動對話:「你怎麼能確定自己還記得十歲時的味道呢?」我問他。他聳了聳肩,說:「也許不完全一樣,但已經足夠接近了,只要味道對了,我能感覺得到。」這或許就是「柬埔寨人」這個身分的意義所在。我回想自己十歲時吃過的東西,想著是否能靠記憶重現祖母煮的那些菜。我想,我大概做不到。
以飲食為磚,佐以極具洞察的溫暖筆觸,勾勒出美國新舊文化交替的時代樣貌與縮影——
穿梭在不同食物間,他看到不同文化背後的故事。他說:「我試圖探究那些自己不太了解的文化,也試圖烹飪過去不熟悉的食物。」
正是這些故事,使得食物更讓人回味無窮,每一口的滋味充滿了回憶與愛,還添加了一撮荒誕的調味。
白湯匙

📖《戈登.拉姆齊10分鐘上菜》
作者|戈登.拉姆齊
出版|尖端
全球最受歡迎的主廚──地獄廚神戈登最新力作!
「我試著將所有的經驗和知識,濃縮在這本食譜當中,
想要輕鬆、快速地品嚐到美食,就是這麼簡單!
你還在等什麼呢?」
──戈登.拉姆齊
本書提供最頂級的快速料理,以及最迅速的高級料理!也許沒有微波爐中的即食料理那麼快,但絕對比外送或外帶還要迅捷。
這些食譜設計成約在10分鐘內完成,最多花上10分鐘的準備時間,以及10分鐘的烹飪時間。不過,我們的重點不在於加快你的烹飪速度,而在於鼓勵你更常走進廚房,從零開始製作料理。
這些食物不只快速,還真的十分美味、又令人滿足,只是剛好能在短時間完成而已。我從世界各地的不同料理中,汲取點子和風味,並且在10分鐘的時間限制內,注入了不少精髓。敬請期待嘗試新食材、意想不到的組合,還有一些經典料理的快速改版。
正如你所能想像的,多年任職於一個快腳步的高壓餐廳廚房,教會我一些下廚的捷徑,而不需擔心犧牲成果的品質。在本書中,我會與你分享一些在家下廚更有效率並提升成效的祕訣。你能將這些小竅門和撇步應用於日常,讓製作美食更快速,也更簡單。
黑湯匙

📖《食本地鮮》
作者|梁祖堯
出版|字字研究所
舞台劇演員梁祖堯(阿祖)除了演戲、做節目,還有多重身份:農夫、本地農業支持者、料理人⋯⋯對於本土產物,他有著濃厚情意結,過往著作《香港人食香港菜》介紹本地四季時令蔬菜深受歡迎。今次阿祖再下一城,走訪發掘香港14位本地食物生產者,包括不餵藥物養豬人、人道養魚專家、香港種植咖啡實驗者、在香港種薑的農夫等,並記錄這群有心人如何以智慧、心機與汗水,克服重重困難,為大家生產良心優質食物,為香港原始產業找出路!
阿祖更就地取材,採用香港豬肉、雞肉、天然生曬麵豉、本地養殖海魚、土生土長香港菇菌、火龍果、醃菜等,即場炮製出42道風味料理!香港竟有無花果、蓮子出產?香港咖啡是甚麼味道?讀阿祖的訪談筆記,試用香港材料烹調,就會明白為何香港需要農業,為何要吃本地鮮!
烹飪即科學

📖《食物與廚藝 1:奶、蛋、肉、魚(第2版)》
作者|哈洛德.馬基
出版|大家
牛津大學物理學家暨食物愛好者尼可拉斯.克提(Nicholas Kurti)曾說:「人類文明的可悲,在於我們有能力著手測量金星的大氣溫度,而且還真的這麼做了,卻不知道舒芙蕾內部發生什麼反應。」直到哈洛德.馬基寫出《食物與廚藝》,在廚藝界投下一枚震撼彈,扭轉了這一切!
以科學解釋烹飪變化,並非始於馬基,卻是因他才真正成為普及知識。在他影響下,人們不再滿足於創造美食、享受美食,更開始沉迷於探索食物真相——究竟是什麼,將生物組織轉化為人類舌尖上的美味?梅納反應、蛋白質變性,乃至肉類風味的多重來源等專業知識,也成為廚房裡耳熟能詳的概念,下廚的人,用來提升自己對食譜的掌握力,不下廚的人則據以品評餐桌上的食物,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及舌尖體驗。
然而,《食物與廚藝》的影響並不僅限於提供知識或提升理解,還為當代烹飪帶來了具體的變革與提升,催生出開創性的分子料理與科學廚房。甚至可以說,若沒有馬基,當代烹飪世界將截然不同。英國的Heston Blumenthal在創立米其林三星餐廳The Fat Duck時,便表示他主要受馬基啟發,從而打破傳統框架,創新出獨特的料理風格;美國米其林三星餐廳The French Laundry和Per Se的名廚Thomas Keller也表示,《食物與廚藝》是他最常參考的書籍,幫助他不斷精進烹飪技藝。
「任何真正有實力的廚師,都不會不在手邊放一本哈洛德.馬基的大作……在《食物與廚藝》問世之前,烹飪的法則由傳統、迷信和教條所支配。而馬基懷抱理性與天生的求知欲,開啟了科學之光,驀然間,一切變得清晰可見。」時代雜誌將他列為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時,如此描述他的影響力。
從未有哪位作家,能同時喚醒科學家的理性思維,讓烹飪的變化變得前所未有地清晰透徹;又懷抱廚師的無盡好奇,在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食物中,挖掘出那些隱藏已久卻主宰味覺體驗的科學真相;更以文學家的筆觸,將冷峻的科學發現與祖傳的食物知識融為一體,讀來既令人眼界大開,又俯拾皆是詩意的感官描述。
原材屬性

📖《手繪圖解豆腐二千年(50週年紀念版)》
作者|威廉.夏利夫/ 青柳昭子
出版|柿子文化
豆腐超過2000年的歷史文化
◆笹乃雪只憑一味「絹豆腐」就從江戶時代紅到現代!
◆「六條豆腐」又乾又香而且超級硬,得像柴魚片那樣刨成薄片來料理⋯⋯
◆日本「針供養」習俗中,女性會將一年中弄彎、斷掉的針插進祭壇上的「豆腐」內,每根針都代表為服務而犧牲的存有,特別提供這個柔軟的休息處(豆腐)來報答其辛勞。
◆東京中下階層中誕生的「關東煮」,起源和「田樂豆腐」有關,傳到京都後,變得高雅起來⋯⋯
從西元前的中國開始,豆腐究竟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傳說或進口的帕來品,到數百年後經由僧侶往來或文化交流而傳到日、韓等亞洲國家,再慢慢進入西方世界,本書不只訴說豆腐的前世今生,也展示它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重要性和演變,以及衍生出的人文風俗──尤其是日本!在書中,你會看到:日本豆腐和中式豆腐的差別在哪?哪些種類的日式豆腐是中式豆腐不曾出現過的?豆腐傳到日本後衍生出哪些特別的風俗和飲食文化?還有日本百年豆腐老店「最新踩點資訊」⋯⋯
位置|尖沙咀店 生活區
展期|7.16 WED. - 8.15 FRI.